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2024年4月3日,台灣東部花蓮地區遭受芮氏規模7.2的強震襲擊,這場地震震源僅有15.5公里深,屬於淺層地震,因此全島皆有明顯震感,而花蓮當地震度甚至達到6強。這種劇烈搖晃不僅引發建築物倒塌、道路斷裂等直接損害,還觸發廣泛山崩與落石事件,徹底改變了花蓮及東部地區的地形景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的報告指出,這次災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房屋建築受損,以及交通網絡癱瘓,暴露了台灣在應對自然災難時的弱點。

震後,地質結構的鬆動成為迫切隱患。許多原本穩固的坡地因地震力道而崩解,海量土石滾落不僅封鎖了交通要道,還在河谷堆積成潛在的堰塞湖。這些變化不僅威脅當地生態平衡,也對居民日常生計構成持久壓力,因此必須透過持續觀察和分析來應對。
堰塞湖是由地震、滑坡或泥流等災難導致大量土石阻塞河川,形成天然屏障而蓄積上游水流的湖泊。在這次0403花蓮地震中,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白楊步道附近就出現數處類似堰塞湖的跡象。太報(Taisounds)的報導顯示,其中一處位於白楊步道約1.1公里處的堰塞湖,估計水量可達8萬立方公尺,等同於32個奧運游泳池的大小。若這類湖泊決口,將對下游帶來災難性破壞。

這種湖泊的威脅主要來自其結構的不穩固。隨著水位上升,壩體承受的壓力不斷累積,一旦遭遇後續餘震或暴雨,就可能瞬間崩潰,引發洪峰與泥石流,嚴重危害下游社區的生命與財產。由此可見,及早監控、評估並制定應對策略,對減輕風險至關重要。
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其雄偉峽谷與多樣生態吸引無數遊客,是台灣寶貴的旅遊資源。但0403花蓮地震給公園帶來空前毀滅,多條步道和接駁道路嚴重損毀,其中白楊步道便是重災區。這條步道因獨特的「水濂洞」景點而備受青睞,卻在震後面臨堰塞湖、落石氾濫及坡面不穩等問題,導致全面封閉。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公告表示,園區內諸多步道及道路因災情嚴峻而暫停通行,復原時程尚待進一步檢討。修復工作不僅限於重建受損設施,更需進行長期地質穩定性檢查與強化。這項工程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與專業知識,目的是保障訪客及工作人員的福祉。
這次0403花蓮地震及其引發的地質後遺症,再度強調了監測與預防在災防中的核心角色。針對堰塞湖等隱患,政府與相關機構應打造全面監控機制,例如定期航拍巡檢、水位追蹤、壩體變形偵測,以及地質雷達應用,以精準捕捉動態變化。此外,與氣象單位聯手評估雨量對湖壩穩定的影響,也能提升預警效能。
技術層面之外,公眾教育同樣關鍵。透過推廣防災知識,讓民眾學會辨識地震後的滑坡或堰塞湖徵兆,並掌握緊急避險技巧,能有效降低傷害。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便提供豐富資源,如他們發佈的0403地震災情速報,幫助大眾快速掌握第一線資訊。
雖然0403花蓮地震造成巨大衝擊,但它也喚醒我們對台灣作為地震活躍區的警覺。未來,強化災防韌性與永續規劃刻不容緩,這涵蓋提高建築抗震規範、優化警報系統、深化地質風險評估,以及加大對災區重建與生態保護的投資。
對抗自然力量,需要政府、專家、民間與全民攜手合作。只有憑藉科學監測、細緻評估、預防策略及迅捷應變,我們才能在下一次災難來臨時,盡可能降低損害,並打造更堅韌、安全的居住環境。
堰塞湖是指由於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使大量的岩石、泥土等物質堵塞河道,形成天然堤壩,導致上游河水積聚而成的湖泊。
在0403花蓮地震後,堰塞湖主要出現在受災嚴重的山區河谷,特別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白楊步道沿線,因大規模土石崩落堵塞河道而形成。
堰塞湖最大的潛在危險在於其壩體結構的不穩定性。一旦壩體因持續積水壓力、餘震或豪雨而潰決,將引發突發性的大規模洪水和泥石流,對下游地區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毀滅性威脅。
由於0403花蓮地震對白楊步道及其周邊地質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包括堰塞湖形成、大量落石和邊坡不穩定等問題,目前白楊步道仍處於無限期封閉狀態。確切的重新開放時間,需待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完成全面的地質評估、災害復建及安全確認後才能公布。
民眾應密切關注政府及災害應變中心的最新資訊,特別是居住在山區或河谷下游的居民。避免前往受損或未開放的山區步道。若發現河道水位異常升高、水色混濁或聽到異常聲響,應立即撤離至安全地帶並通報相關單位。提升自身防災知識與技能,了解緊急應變措施,是保護自身安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