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台灣的勞動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轉變,同時遭遇多重交織的難題。一邊是各產業頻傳的「缺工」危機,從服務業到高科技製造業,都迫切需要注入新血;另一邊則是「人才外流」和「低薪」困局,讓年輕人對職涯前景充滿困惑。這兩大挑戰的根源,來自少子化、高齡化、全球競爭加劇,以及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等多重壓力。本文將仔細檢視台灣勞動市場的當前狀態,剖析其困境與轉型方向,並分享個人與社會層面如何面對未來工作變革的實用建議,希望在這波變動中發掘機會,一起塑造台灣職場的嶄新格局。
台灣的缺工現象已成為普遍危機,不再侷限於單一領域,而是橫跨多個產業。根據自由財經報導,台灣正面臨人才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嚴重衝擊,勞動力結構的轉變讓各行各業都陷入人力短缺的泥沼。尤其是服務業、營造業、製造業以及資訊業,這些領域的人力需求持續攀升,但本土勞動力供應卻跟不上步伐,造就了明顯的結構性缺工。以餐飲業和旅宿業為例,CMoney的分析顯示,它們的缺工情況特別嚴重;即便高科技製造業薪水相對吸引人,卻仍因專業技術人才匱乏而卡關。疫情過後,產業復甦帶動的勞動需求更如火上澆油,讓缺工成為企業運作的頭號障礙。舉例來說,有些科技廠商甚至得延長招募時間,影響生產效率,這也凸顯了勞動市場失衡的急迫性。
即使缺工問題突出,台灣的薪資水準卻成長遲緩,這讓「低薪」成為年輕人揮之不去的陰影。風傳媒的觀察指出,低薪正是引發缺工浪潮的核心原因,許多公司開出的條件難以吸引或留住有潛力的人才。長期薪資停滯疊加物價上漲,讓年輕人倍感生活重壓,對職業道路充滿不確定與無助。這種環境不僅打擊了他們投入特定產業的熱情,還促使高階人才加速外移,造成嚴重的人才外流。對年輕一代來說,工作已超越單純的生計手段,他們渴望透過職涯實現自我價值,但低薪現實往往阻礙這份追求,讓許多人徘徊在選擇的十字路口。
在勞動市場劇變的時代,強化個人競爭力已成當務之急。Go2Study提到,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風向,強烈強調未來技能的養成,如數位素養、批判思考、問題解決力,以及跨領域整合能力。數位浪潮席捲各行各業,無論身處何種職位,掌握基本數位工具都已不可或缺。更何況,產業邊界正逐漸模糊,擁有跨領域專長的人,能夠巧妙連結不同專業,更容易在職場中嶄露頭角。終身學習已從理念轉為日常實踐,透過不斷吸收新知、精進技能,方能在變局中穩步前行。例如,有些年輕人選擇線上課程學習AI應用,這不僅拓寬了就業機會,也讓他們在面試時更具優勢。
社會進步讓人們對工作的期許,從基本謀生演變為追求自我實現與社會貢獻。網易新聞曾深入討論,工作如今是個人蛻變、回饋社會、追逐夢想的舞台。年輕人在挑選職位時,不再只看薪水高低,更注重工作的內涵、公司氛圍,以及成長空間。因此,職涯規劃需從大局出發,將個人愛好、優勢與社會需求融合,找出能盡展長才並帶來滿足感的方向。對企業而言,打造有意義的任務內容、舒適的環境,以及明確的發展途徑,是留才的關鍵策略。這不僅能提升員工士氣,也能幫助公司應對人才短缺的挑戰。
科技進步與疫情衝擊,促使彈性工作方式迅速普及。遠端辦公與混合模式,已融入許多企業的日常運作,這不僅給予員工更多自主權,也重塑了傳統職場規範。同時,「斜槓青年」的興起,反映年輕人對多樣化職涯的嚮往。他們可能同時從事數份工作,透過不同角色滿足興趣與財務需求,這種方式不僅分散風險,還能豐富技能庫與經驗值。此外,面對勞動力高齡化,高齡就業也浮上檯面,透過再教育、彈性時數等措施,鼓勵中高齡族群延續貢獻,注入寶貴的智慧與實務經驗,從而活絡整個勞動市場。舉個例子,有些公司推出彈性退休計劃,讓資深員工逐步轉型顧問角色,既解決缺工,又保留知識傳承。
台灣勞動市場的難題層面廣泛且影響深遠,但這也孕育了轉型升級的豐沛潛力。對個人來說,應主動培養數位與跨領域能力,接納終身學習,並重新詮釋工作的本質,探索通往自我實現的道路。政府與企業則需聯手推動政策導向、產業革新、薪資改善、友善職場建設,以及彈性與多元發展的鼓勵,以化解少子化、高齡化及人才外流的危機。只有個人、企業與政府同心協力,方能在這場變革中把握時機,為台灣勞動市場打造一個競爭力強、包容度高、並能充分展現個人價值的全新未來。
台灣勞動市場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年輕世代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應對低薪與職涯迷茫:
「斜槓青年」(Slashie)指的是一個人同時擁有多重職業或身份,通常以斜線「/」來區分這些身份,例如「工程師/部落客/攝影師」。
斜槓職涯的優勢包括:
企業可以從多個面向著手,應對缺工和人才流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