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SCFI指數連跌兩週,反映航運市場運價快速修正。美西、美東線運價大跳水近一成,而歐洲線跌幅較輕微。主因紅海危機效應鈍化、航商增班與新船交付導致運力回歸,並讓7月漲價告吹。儘管市場對第三季旺季仍有期待,但運力供過於求壓力恐讓運價難回高點,航運多頭面臨考驗。
全球航運業最近風雲變幻,紅海危機等地緣政治因素一度推升運價,但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在經歷短暫上揚後,迅速轉向下滑趨勢。尤其是美西和美東航線,運價大幅回落,讓業界對下半年旺季的預期增添不確定性。運價為何如此急轉直下?航運市場的多頭情緒是否還能維持?我們來剖析當前局勢,並探討未來可能的方向。

SCFI指數在連續四週上漲後,最近兩週開始明顯回落,這顯示航運市場的氣氛已然轉變。根據Yahoo股市報導,上週指數下跌3.58%,收於2732.06點;接下來的一週,鉅亨網數據指出,指數再跌4.02%,落到2615.53點。兩週累計跌幅接近8%,凸顯市場正進行快速調整。

遠洋航線的下滑尤其嚴峻,美西線每FEU運價跌超過10%,像是上週降10.89%,本週也達10.8%;美東線每FEU運價則近10%跌幅,上週9.62%,本週9.6%。相比之下,歐洲線僅小幅下滑,有些週份只降0.4%,顯示這條線的供需平衡相對穩健。這種差異反映出不同航線面臨的壓力並不均勻,跨太平洋路線的調整更為劇烈。
回想這波運價上漲的起因,主要來自去年底的紅海危機,迫使船隻繞行非洲好望角,航程延長許多,造成有效運力短缺,從而抬高運價。但如今,這種影響力正逐漸減弱,市場開始回歸正常軌道。
雖然運價近期有所修正,業界仍對第三季傳統旺季寄予希望。這段時期通常是歐美年底購物潮的備貨階段,貨運量往往會明顯上升。不過,這次回落是暫時波動,還是更深刻的調整?各方意見不一。事實上,紅海危機的持續性仍是關鍵變數,如果船舶仍需繞道,運力限制會延續,為旺季提供一定支撐。
分析師中,有人樂觀認為,只要地緣緊張未解,運價在Q3仍有反彈空間;但也有人擔憂,新船交付與增班若持續領先貨量增長,供過於求的風險將升高,難以重返高峰。國際船舶網報導指出,集裝箱航運未來將受地緣政治、全球經濟與運力平衡等多因素牽動。舉例來說,若美國經濟復甦強勁,消費需求可能帶動貨量,但若歐洲需求疲軟,則整體格局更複雜。業者需靈活應對這些交織力量。
目前,全球航運市場正站在轉捩點上。紅海危機帶來的運價紅利逐漸淡化,航公司擴大運力的策略則主導了這波修正。隨著傳統旺季逼近,航運從業者和貨主都得緊盯動態變化。SCFI指數的連跌無疑警示多頭,但是否轉向全面空頭,還得看地緣局勢、經濟復甦與船公司策略的演變。保持警覺,或許能抓住下一個機會。
SCFI是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的簡稱,由上海航運交易所發佈,用來反映上海港出口集裝箱現貨市場的整體運價水平。它涵蓋多條主要航線,成為觀察全球集裝箱航運運價波動的關鍵指標。
紅海危機迫使船隻避險繞行非洲好望角,航程大幅延長,不只提高燃料開支,更嚴重的是縮減了全球有效運力,從而推升集裝箱運價。不過,航公司透過調整航線、增加班次和新船投入,逐漸緩解這壓力,其推升效應正慢慢消退。
美西及美東航線運價大跌,主因有幾點:
下半年Q3和Q4的傳統旺季仍有期待空間,因為這是歐美年底消費備貨高峰,貨量通常會上揚。但運價支撐力道取決於紅海危機進展、全球經濟復甦、消費者需求強弱,以及航公司運力擴張的節奏。如果供給跑贏需求,即便旺季,運價也可能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