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擴大中企黑名單,23家科技公司遭列入

美中科技戰升溫:兩大黑名單如何重塑中國企業格局?

你最近是不是常常聽到,美國政府又對一些中國公司實施了新的限制?這些新聞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戰略考量?對於全球的科技、財經領域,甚至你我的日常生活,又會有什麼影響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來了解美國商務部和國防部近期擴大的兩份「黑名單」,它們針對的對象是什麼,以及這些行動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也會試著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一步步拆解這些看似複雜的財經新聞。

美中科技衝突的視覺化圖像

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再擴大:精準打擊尖端科技與軍事應用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的動作。他們近期將多達32家實體列入了限制貿易名單,其中有高達23家是來自中國的企業或機構。這份名單通常被稱為「實體清單」(Entity List),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份「交易黑名單」。一旦企業被列入這份清單,美國供應商要跟它做生意,就必須先取得美國政府的特殊許可,而且這個許可通常很難拿到。

那麼,這些中國實體為什麼會被列入清單呢?主要原因包括:

  • 支持中共軍事發展:有些公司被指控協助中國軍方(人民解放軍)發展先進技術。
  • 先進計算領域: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協助中國發展自主技術,尤其是與軍事用途相關的。
  • 量子技術與太空活動:部分研究機構因為參與發展敏感的量子技術或支持軍事太空活動而被鎖定。
  • 資料安全與數據管理:某些企業涉及處理敏感數據,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
  • 能源科技:協助開發先進能源技術,可能增強軍事能力。
  • 生物科技:涉及生物技術的公司,可能被利用於軍事或國防用途。

舉例來說,資料中提到,一些半導體公司,像是吉姆西半導體(GIMC Semiconductor)Jicun Semiconductor,就因為被認為協助了中國晶圓代工巨頭中芯國際(SMIC)採購美國的晶片製造設備而上榜。此外,像上海復旦微電子科技及其關聯公司,不僅支持中共軍事現代化和先進計算發展,甚至還涉嫌向俄羅斯的軍事用戶提供技術,自然也成了制裁的對象。

這份實體清單還涵蓋了許多看起來很「學術」的機構,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因支持中共軍事太空活動與量子技術發展;以及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因與中共高空氣球計劃相關聯,都被列入了限制。甚至,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例如北京天一輝遠生物北京擎科生物生工生物科技等,也因為協助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使用美國原產物品,而面臨制裁。這顯示美國的制裁範圍已經從晶片等硬體,擴大到更廣泛的尖端科技和科研領域。

實體清單的影響範圍

除了主要針對半導體和人工智慧領域,實體清單還涵蓋了其他多個科技領域:

  • 通訊技術:限制與先進通訊設備相關的交易,影響5G技術的發展。
  • 航空航天:涉及航空航天技術的公司受到更嚴格的監管。
  • 新能源技術:限制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交易,影響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這些措施不僅影響被列入清單的企業,也對整個行業和供應鏈產生連鎖反應,迫使其他企業重新考慮其合作夥伴和市場策略。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表格來比較這兩份清單:

清單名稱 主管機關 主要影響 生效方式 目的
商務部「實體清單」 美國商務部 嚴格的出口管制,需特殊許可才能與之交易(通常拒絕推定) 立即生效 阻止特定技術流向受限實體,影響其獲取關鍵零件
國防部「1260H清單」 美國國防部 初期為「點名」性質,未來將導致美國國防部採購禁令 點名立即生效,採購禁令分階段於2026-2027年實施 識別與中國軍方有聯繫的企業,長期切斷其與美國國防供應鏈的連結

美國國防部「中國軍事公司」清單(1260H):長期佈局與實質限制

除了商務部的「實體清單」,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也有另一份重要的「黑名單」,那就是「中國軍事公司」(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 CMC)清單,通常被稱為「1260H清單」。這份清單的性質跟商務部的實體清單有些不同。初期,它更像是一份「點名」性質的公告,指出哪些中國企業與軍方有連結,協助中國推動「軍民融合」戰略。

美中科技衝突視覺圖二

什麼是「軍民融合」呢?簡單來說,就是中國政府鼓勵民用企業的科技、資金和人才,能同時服務於國防和軍事用途,以此來提升國家的整體軍事實力。美國政府認為,這對其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因此希望阻止美國資金和技術間接或直接地流向這些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企業。

這次國防部更新的1260H清單,一次性新增了至少70個實體,移除6個,總數達到76個。這些被點名的企業,許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公司,例如:

  • 能源領域寧德時代(CATL)(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電池製造商之一)。
  • 無人機技術大疆創新(DJI)
  • 半導體長鑫存儲(CXMT)
  • 社群媒體與人工智慧騰訊(Tencent)商湯科技(SenseTime)
  • 航運與基礎建設中遠海運(COSCO Shipping)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中國交通建設集團(CCCC)中集集團(CIMC)中國船舶集團(CSSC)等。

國防部清單的擴展影響

除了已列出的企業,國防部清單還涵蓋了其他多個領域的重要公司:

  • 科技研發:涉及先進科研的企業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 基礎設施建設:參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企業可能被排除在外。
  • 金融服務:與金融相關的中國企業也可能受到影響,限制其在美國的融資活動。

你可能會問,被列入這份清單會怎麼樣呢?這份1260H清單雖然不像商務部的實體清單那樣,直接禁止貿易往來,但它具有非常重要的長期戰略意義。根據美國的「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簡稱NDAA),從2026年到2027年起,國防部將會陸續被禁止「直接或間接」採購這些清單上實體的產品或服務。這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家美國國防承包商,你可能就不能使用這些被點名公司的零組件或服務了。

此外,以下是國防部清單影響的具體範疇:

  • 研發合作:限制與清單上企業的研發合作,影響技術創新。
  • 供應鏈整合:迫使美國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避免依賴受限企業。
  • 市場競爭力:提升美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抑制中國企業的市場擴展。

這些措施不僅針對大企業,小型及新興企業同樣受到影響,必須更加謹慎地管理其合作夥伴和技術來源。

美中科技衝突視覺圖一

我們還可以透過另一個表格來更清楚地了解兩份清單的具體差異:

特徵 實體清單 1260H清單
制定目的 控制技術出口,保護國家安全 識別並限制與軍事相關的中國企業
覆蓋範圍 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等尖端技術 涵蓋能源、無人機、社群媒體等多個領域
影響措施 需要特殊許可才能與之交易 未來可能面臨採購禁令

制裁背後的戰略考量:解讀美中「軍民融合」戰略對抗

為什麼美國政府要如此大費周章地擴大這些黑名單呢?其實,這背後是美中兩國在國家安全科技霸權上的戰略性競爭。美國認為,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讓許多看似民用的科技公司和研究機構,實際上都與中國軍方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直接或間接服務於軍事目的。

這不僅僅是關於單一技術的限制,更是美國試圖從根本上遏制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崛起,特別是那些可能被轉化為軍事實力的技術。透過這些制裁,美國希望達到幾個目的:一是阻止關鍵技術的流失,確保美國的技術優勢不被挑戰;二是提高中國發展先進技術的成本與難度;三是迫使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減少對中國特定技術的依賴。

美中科技衝突視覺圖三

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一個國家把自己的民用科技和軍事發展緊密結合,那麼任何投資這家民用科技公司的行為,都可能間接資助了它的軍事能力。美國政府就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才制定並實施這些限制的。這是一場涉及多個部門、多項法規的長期戰略,目標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和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此外,以下是美國制裁策略的主要目標:

  • 技術自主性:促進美國自身技術的發展與自主性,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
  • 國際合作:加強與盟國的合作,共同對抗技術轉移風險。
  • 經濟壓力:通過經濟手段施壓,迫使中國調整其軍事與科技策略。

全球供應鏈的蝴蝶效應:企業合規與風險管理的新挑戰

這些美國的制裁措施,對全球的產業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1. 半導體產業首當其衝:我們看到,許多與晶片製造、設計相關的中國企業被列入清單,這會讓他們更難從美國或使用美國技術的供應商那裡獲得關鍵設備、材料和軟體,進而影響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發展。
  2. 科技巨頭與新興產業受波及:像騰訊、寧德時代、商湯科技等大型企業被列入1260H清單,雖然當前沒有直接的貿易禁令,但它們的國際聲譽、融資能力和與美國企業的合作關係都可能受到影響,尤其未來國防部的採購禁令生效後,其業務拓展將面臨更多限制。
  3. 全球供應鏈重組壓力:為了避免觸犯美國的法規,許多跨國企業會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供應鏈,避免與這些被制裁的中國企業產生關聯。這可能導致供應鏈的多元化,甚至出現「脫鉤」(decoupling)的現象,也就是供應鏈在地理上分離成不同的區塊。
  4. 企業的合規挑戰:對於全球企業來說,現在做生意變得更複雜了。他們需要更仔細地審查自己的客戶、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確保沒有違反任何制裁規定。這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法律風險
  5. 航運業的影響:連中遠海運這樣的大型航運企業都被列入1260H清單,顯示美國對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的打擊範圍已擴及基礎產業。雖然目前對日常航運影響有限,但長期來看,可能影響其在美國的業務運營,甚至影響全球貿易物流的安排。
  6. 能源產業的變動:能源供應鏈可能因制裁而重新布局,影響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性。
  7. 消費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的供應鏈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價格波動和供應緊張。

未來,美國國會可能還會進一步利用1260H清單來實施更多限制,例如資產凍結跨列其他制裁清單禁止特定電池採購以及限制證券上市等。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持續關注這些政策的變化,並提前制定應對策略,確保自身的營運彈性和永續發展。

結語:美中科技競爭的長期化與企業應對策略

總體來說,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已經從點狀的技術限制,走向了更全面、更系統性的圍堵,不僅涵蓋了最尖端的科技,也深入到了與「軍民融合」相關的各個產業層面。這是一場美中兩國之間長期且複雜的科技與經濟競爭,它將不斷重塑全球的產業格局。

作為企業或個人,我們需要保持警惕,了解這些政策背後的邏輯與潛在影響。對於企業來說,強化供應鏈的韌性、進行全面的合規審查、以及靈活調整全球業務佈局,將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這場科技競賽沒有終點線,只有不斷變化的賽道,而我們都身處其中,需要學習如何理解與適應。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及之內容僅供教育與知識性說明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法律意見。投資有風險,請務必自行評估並諮詢專業人士。

常見問題(FAQ)

Q:什麼是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

A:「實體清單」是一份由美國商務部發布的限制貿易名單,列出被限制與美國企業進行貿易的中國企業和機構。

Q:1260H清單對中國企業有什麼具體影響?

A:被列入1260H清單的中國企業將面臨美國國防部未來對其產品和服務的採購禁令,影響其在美國國防市場的業務。

Q:企業應如何應對美中科技戰的持續升溫?

A:企業應加強供應鏈的韌性,進行全面的合規審查,並靈活調整全球業務布局,以應對潛在的政策變化和市場挑戰。

Finews 編輯
Finews 編輯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新聞網,立志把艱澀的財經、科技新聞用最白話的方式說出來。

文章: 650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