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你或許聽過「內卷」這個詞,它代表著一種過度競爭、導致惡性循環的現象。你知道嗎?中國汽車產業正深陷一場前所未有的「內卷」風暴,而且這場風暴已經從新車市場蔓延到整個汽車流通環節,讓數百萬從業人員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曾經蓬勃發展的產業如今傷痕累累,甚至有高達七成的二手車經銷商都面臨虧損呢?今天,我們將帶你深入探討這場危機的來龍去脈,解讀其中複雜的財經與產業邏輯。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剖析中國汽車市場的真實數據,揭開新車價格戰如何衝擊整個產業鏈,探討產能過剩的深層根源,並觀察政府面對這場危機時的政策考量。準備好跟我們一起,用最白話的方式,看懂這場牽動全球經濟的產業巨變了嗎?
想像一下,你經營一家二手車行,每天辛苦地收購車輛、整理維護,然後希望能賣個好價錢。但現實卻是,你的同業夥伴們有高達 73.6% 在2025年上半年都賠錢!這不是開玩笑,這是根據真實數據所揭露的殘酷現實。更糟糕的是,新車市場的激烈價格戰,就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頭,激起了層層漣漪,最終衝擊到了二手車市場。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報告,儘管2025年上半年中國二手車交易量達到957.01萬輛,比去年同期微幅成長,但整體交易金額卻下降了,這是因為二手車交易均價從去年的61,180元人民幣,大跌了12.3%,降到53,673元人民幣。這形成一個「量升價降」的矛盾局面,也就是說,車子雖然賣得出去,但卻賺不到錢,甚至還要倒貼。對於經銷商來說,這就像一個惡夢:
這些數據描繪出一個嚴峻的現實:中國二手車經銷商正掙扎在生存邊緣。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營運,也對整個汽車流通行業的穩定性造成巨大衝擊。
指標 | 2024年下半年 | 2025年上半年 |
---|---|---|
二手車交易量(萬輛) | 850.50 | 957.01 |
二手車交易均價(元/輛) | 61,180 | 53,673 |
經銷商虧損比例 | 68.4% | 73.6% |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二手車市場會如此慘烈?答案其實藏在新車市場的腥風血雨中。當新車廠商為了搶奪市場份額,不斷透過降價促銷、提供各種補貼來吸引消費者時,這場新車價格戰(Price War)就全面點燃了。
想像一下,你原本打算買一輛某品牌的二手車,但突然發現同樣品牌的全新車型,透過折扣或補貼,價格竟然跟二手車差不多,甚至更便宜!那麼,你會怎麼選擇?大部分人肯定會選擇新車,對吧?這就是新車價格戰對二手車市場造成的直接影響:消費者需求從二手車轉向新車,導致二手車的交易價格不得不隨之下跌。
然而,這場價格戰並非沒有代價。新車經銷商的日子同樣不好過。2025年上半年,有52.6%的新車經銷商也陷入經營虧損,原因同樣是為了應對市場競爭,不得不犧牲利潤。此外,汽車經銷商的庫存預警指數長期高於50%的「榮枯線」,這表示經銷商們普遍面臨庫存堆積的壓力。為了達成銷售目標,許多經銷商甚至不得不採取非傳統手段,例如:
新車經銷商狀況 | 2024年下半年 | 2025年上半年 |
---|---|---|
經營虧損比例 | 45.2% | 52.6% |
庫存預警指數(%) | 48.3% | 50.7% |
「零公里二手車」銷售比例 | 5.8% | 7.4% |
這場由新車價格戰引發的「內卷」,正在損害整個汽車流通行業的健康發展,導致資金壓力顯著增大,流動性緊張,讓上下游產業鏈都倍感煎熬。
你或許會好奇,為什麼中國的汽車市場會如此供過於求,甚至要靠賠錢賣車來消化庫存?這背後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產能過剩(Overcapacity)。
想像一下,一個村子裡原本只需要10家麵包店就能滿足所有村民的需求,但突然間,因為政府補貼或鼓勵,村裡開了20家甚至30家麵包店。結果會怎麼樣?所有麵包店為了搶生意,只能不斷降價,即使賠錢也要把麵包賣出去,甚至做出來的麵包沒人買,只能堆在倉庫裡發霉。這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目前面臨的困境。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工廠的總產能,可達去年實際產量的兩倍之多,約5500萬輛。這巨大的落差,主要源於多年前中央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大力補貼,以及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就業機會、經濟增長和稅收,而盲目擴大汽車產業的投資與產能。他們爭相引進車廠,建設大型生產基地,結果造成了全國性的產能過剩。
這種政府主導的擴張,雖然短期內刺激了經濟,卻忽略了實際的市場需求。當供給遠遠大於需求時,市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導致了各種不正常的經營手段:
產能與實際產量對比 | 數量(萬輛) | 占比(%) |
---|---|---|
總產能 | 55,000 | 100% |
實際產量 | 27,500 | 50% |
產能過剩量 | 27,500 | 50% |
這一切都顯示,在政策驅動而非市場需求導向的發展模式下,中國汽車產業正承受著巨大的結構性壓力,市場秩序被嚴重扭曲。
你可能會想,難道中國政府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嗎?當然有!汽車產業及其相關服務約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汽車產業一旦出問題,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這不是小事一樁,而是牽動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事實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經公開批評地方政府「一窩蜂」上馬新能源和人工智慧計畫,導致了嚴重的「內卷」現象。中央政府也已經承諾要遏制價格戰,並出台了一些政策來規範市場,例如:
政府政策措施 | 目標 | 實施時間 |
---|---|---|
要求車企60天內付款 | 緩解供應鏈資金壓力 | 2025年上半年 |
收緊電動車出口規則 | 避免低價傾銷,引發貿易爭端 | 2025年上半年 |
限制新增車廠產能 | 控制產能過剩 | 2025年下半年 |
然而,這場產業危機並非一朝一夕能解決。政府目前面臨著兩難的局面:
因此,雖然政府已經出手,但汽車產業的整合過程預計將漫長且充滿挑戰。這是一場需要時間來消化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
那麼,面對如此嚴峻的「內卷」局面,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會走向何方?你可以想像,當市場上充滿了過多的產品,而且大家都虧本銷售時,最終必然會有一批企業被淘汰。這就是所謂的產業洗牌(Industry Reshuffling)。
這場洗牌已經悄然開始。許多曾經風光一時的品牌,如今卻陷入困境,例如哪吒汽車的母公司已進入破產程序,吉利與百度合資的極越汽車也傳出重組與裁員的消息。這是一個優勝劣敗的過程,只有那些具有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健全財務結構的企業,才能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來。
此外,我們也看到這場「內卷」對外國品牌帶來了巨大衝擊。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已從2020年的62%大幅跌至今年前七個月的31%。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品牌的技術進步,更直接的原因是本土品牌發動了價格戰,以外國品牌難以承受的低價搶占市場。這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廉價汽車出口可能衝擊全球市場的擔憂。
總結來說,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將是一場漫長且充滿痛苦的轉型。這期間,我們可能會看到:
外國品牌市占率變化 | 2020年 | 2025年七個月 |
---|---|---|
市場佔有率(%) | 62% | 31% |
主要原因 | 寬廣的市場接受度 | 本土品牌價格戰 |
這場轉型不僅關係到汽車產業本身,更將對中國的經濟結構、就業市場乃至國際貿易關係產生深遠影響。我們將持續觀察這場大變革,看看它最終會將中國汽車產業帶往何處。
中國汽車產業所面臨的「內卷」現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由政策引導、產能過剩和價格戰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複雜困境。從二手車經銷商的普遍虧損,到新車市場的異常銷售行為,再到對整個供應鏈的擠壓,都清晰地描繪出一幅危機四伏的產業圖景。
這場風暴不僅考驗著企業的生存能力,也挑戰著政府的治理智慧。如何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與社會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將是中國政府未來數年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對於我們這些關注財經與科技的讀者來說,理解這場產業變革的深層邏輯,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懂中國經濟的脈動,也能為我們觀察全球市場提供一個重要的視角。
免責聲明: 本文旨在提供教育與知識性說明,內容均基於公開資料與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誘因。任何投資決策均應審慎評估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並尋求專業顧問意見。
Q:什麼是汽車產業的「內卷」現象?
A:「內卷」指的是汽車產業內部過度競爭,導致產業效率下降和企業利潤縮水的現象,影響整體市場健康發展。
Q:新車價格戰如何影響二手車市場?
A:新車價格戰導致二手車價格下降,減少二手車市場的利潤空間,並迫使經銷商採取不當手段來維持銷售。
Q:中國政府有哪些措施來應對汽車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A:中國政府已經出台多項政策,如要求車企在60天內向供應商付款、收緊電動車出口規則,以及限制新增車廠產能,以緩解產能過剩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