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你曾想過,為什麼明明地底下蘊藏著龐大的熱能,是個穩定又取之不盡的「超級電池」,但我們卻很少聽到它在能源市場上扮演主要角色?雖然地熱能被譽為一種穩定的低碳再生能源,長期以來都被視為巨大的潛力股,但在全球電力供應中的佔比卻微乎其微,甚至不到 0.3%。這不禁讓我們質疑,究竟是技術瓶頸、成本高昂,還是有其他我們沒看見的挑戰,阻礙了地熱能的普及呢?
別擔心,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地熱能的奧秘。我們將從Oil States 旗下 OSI Renewables 最新推出的 GeoLok™ 高溫地熱井口技術說起,看看這項創新如何嘗試解決地熱產業的痛點,特別是那些困擾已久的高成本與低效率問題。接著,我們也會拆解地熱能的不同應用方式,從你家附近的地源熱泵,到地底深處的地熱發電。最後,我們將一起探索地熱能發展路上會遇到的挑戰,以及未來技術創新如何可能打破這些限制,讓地熱能真正成為能源轉型中的重要力量。
想像一下,一口地熱井就像一條深入地底,輸送熱能的關鍵血管。如果這條血管不穩固,或常常需要維修,那效率肯定大打折扣。傳統的高溫地熱應用,因為地底高溫與高壓的極端環境,常常讓地熱井的完整性成為一大挑戰,維護成本也居高不下。但現在,一套名為 GeoLok™ 的新技術,或許能為這個問題帶來解方。

由 Oil States 旗下 OSI Renewables 所研發的 GeoLok™,是一項創新的高溫地熱井口技術。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整合了一個特殊的「張力系統」,能大幅提升地熱井的穩固性。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為地熱井穿上一層堅固又靈活的盔甲,不僅能減少營運期間的損耗,還能讓熱能的產出更穩定。
這項技術其實巧妙地借鑒了油氣領域成熟技術的經驗。傳統地熱井在固井時,高溫環境容易導致水泥固結不均,產生空隙,進而影響井的壽命與效率。但 GeoLok™ 採用了「切割與拉拔」的創新方法,能顯著減少對套管的需求。這不只降低了材料成本、減少熱能損失,還能有效避免固井空隙的產生。對地熱專案來說,這意味著地熱井停機時間更短,營運成本也跟著下降。
此外,GeoLok™ 系統還能讓井內保持開放環形空間,進行持續監測。它能提供 24/7 的井況警報,一旦發現腐蝕等問題,就能快速偵測並發出警示,進而保護淺層的含水層,確保環境安全。這對地熱專案的長期穩定性和經濟效益都至關重要。有了 GeoLok™ 這樣的技術,我們或許能期待地熱能的利用將變得更有效率、更具成本優勢。
當我們談到地熱能,很多人可能只想到地熱發電廠,但你知道嗎?地熱能其實有非常多種應用方式,而且它們對地底溫度和深度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熱能分為三大類:淺層、中深層和深層地熱。
淺層地熱能(地源熱泵):這類地熱能的應用其實離我們的生活最近。你可能聽過地源熱泵(Geothermal Heat Pump),它就像一台高效率的「冷暖氣機」,利用地表淺層相對恆定的溫度來進行熱交換。冬天時,它從地底吸取熱能送到室內;夏天時,則將室內熱能排到地底,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它的能源效率非常高,可以大幅降低你家的電費(在美國,有些家庭平均每日電費甚至只剩 5 美元)。
不過,地源熱泵的初始安裝成本可不低,動輒數萬到十萬美元。雖然長期來看維護成本低,平均壽命有 20-25 年,但這筆前期的資本支出仍讓不少人卻步。目前,地源熱泵在中國、美國和北歐地區比較受歡迎,特別適用於獨立屋。
中深層地熱能:這類地熱能主要用於區域供暖或提供工業熱能。它需要比淺層更深的鑽井深度和更高的地熱溫度,但還不到可以高效發電的程度。許多城市會利用這種方式為社區集中供暖,或者為工廠提供製程所需的熱能。
深層地熱能(地熱發電):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地熱應用,需要極高的溫度(通常超過 100°C),並透過鑽井將高溫地熱流體取出,經由熱交換器或直接驅動渦輪機來發電。然而,能達到這種高溫、並且擁有豐富熱流體資源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地球的構造板塊邊緣,像是著名的環太平洋火山帶。這也是為什麼地熱發電在冰島、印尼、菲律賓、墨西哥、土耳其和肯亞等地特別發達(例如肯亞約 45%-50% 的電力就來自地熱能)。

下表簡單比較了不同地熱能的特性:
| 地熱能類型 | 典型深度 | 所需溫度 | 主要應用 | 地理限制 |
|---|---|---|---|---|
| 淺層(地源熱泵) | 數十至數百公尺 | 相對低溫(約10-20°C) | 建築物供暖/製冷 | 少,但常見於獨立屋 |
| 中深層 | 數百至數千公尺 | 中等溫度(約30-100°C) | 區域供暖、工業熱能 | 中等,依熱梯度而異 |
| 深層(地熱發電) | 數千公尺以上 | 高溫(超過100°C) | 電力生產 | 高,集中於地質活躍區 |
雖然地熱發電有其地理限制,但它最大的優點是「穩定」。不像太陽能和風能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地熱發電幾乎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地提供電力,彌補了其他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是綠色能源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們前面提到,傳統的地熱發電高度依賴天然的熱水或蒸氣儲層,這限制了它只能在特定的地質活躍區發展。但如果我們能「人工創造」出這些熱水儲層呢?這就是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簡稱 EGS)的概念。
EGS 被視為地熱發電的潛力突破,它不需要天然的含水層,而是透過在乾燥的熱岩石中水力壓裂(類似油氣產業的技術)來創造裂縫,然後將流體(通常是水)注入這些裂縫中。這些水流過高溫岩石,吸收熱能後再被抽回地表,用於發電。透過這種方式,EGS 有望大幅擴展地熱能的可用範圍,甚至可能將美國的地熱發電能力提升 20 至 30 倍,約佔美國當前總發電量的 10-15%。光是想像一下,這潛力是不是非常巨大?

然而,這項技術也伴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那就是誘發地震。還記得 2017 年韓國浦項發生的一起地震嗎?後來的調查發現,這場地震可能與當地正在進行的 EGS 專案有關,因為水力壓裂的過程改變了地底岩層的壓力,進而引發了地震。這個案例導致該專案最終被關閉,也讓EGS 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所以,EGS 雖然承諾了一個更廣闊的地熱能未來,但我們也必須正視其可能帶來的地震風險。如何在技術推進與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確保公眾安全,是推廣 EGS 前必須仔細考量的關鍵議題。你覺得,這樣的風險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投入嗎?
儘管地熱能有著穩定、低碳等優勢,但它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佔比卻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重關卡。這些挑戰不僅涉及技術層面,也包含經濟和政策層面。
高昂的初始成本與投資風險:無論是淺層的地源熱泵安裝(數萬至十萬美元),還是深層的地熱發電鑽井,其初始資本支出都非常高昂。深層地熱專案往往需要鑽探多口測試井,耗費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而每次鑽探都存在專案失敗、無法找到足夠熱能的風險。如此高額且具不確定性的投資風險,讓許多潛在投資者卻步。
漫長的投資回收期: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專案,深層地熱的投資回收期通常更長,這降低了其對私人資本的吸引力。許多油氣公司雖然具備深層鑽井的技術與能力,但因地熱專案的回收特性與其傳統業務模式不符,因此投入意願不高。
地理限制:儘管 EGS 試圖擴展地熱應用的範圍,但目前主流的地熱發電技術仍然高度依賴特定的地質條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火山帶等地質活躍區。這意味著並非全球各地都能大規模發展地熱發電,限制了其普適性。
缺乏「學習曲線」效應:太陽能和風能產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並降低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屬於大規模製造技術,隨著產量增加,製造成本會顯著下降,產生所謂的「學習曲線」效應。但地熱能專案的每個場址都是獨特的,鑽井和開發都是客製化的工程,難以複製大規模製造的效益。因此,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在幾十年來變化不大,這使得其資本成本難以有效降低,在市場競爭力上相對劣勢。
監管與許可流程繁瑣耗時:開發深層地熱專案需要獲得大量的監管批准和許可,這些流程往往冗長且複雜,耗費數年時間,進一步增加了專案的不確定性與成本。
公眾認知度低與政府支持不足:相較於太陽能和風能,社會對地熱能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較低。這導致政府在政策支持和財政激勵措施方面投入不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進而限制了地熱能的發展速度。
安裝不當問題:對於地源熱泵而言,如果系統安裝不當或循環場地大小不合適,可能會導致高額的維修費用和效能問題,影響用戶體驗和信心。
這些挑戰讓地熱能在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中,仍然面臨著不小的阻力。要克服這些問題,除了持續的技術創新外,更需要政策制定者、產業與公眾的共同努力。
| 挑戰項目 | 描述 | 影響 |
|---|---|---|
| 高昂的初始成本 | 地熱專案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包括鑽井和設備安裝。 | 阻礙投資者進入市場,增加經濟負擔。 |
| 漫長的投資回收期 | 地熱專案的收益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回本。 | 降低了對私人資本的吸引力。 |
| 地理限制 | 地熱發電依賴特定地質條件,僅限於地質活躍區。 | 限制了地熱能的普及和應用範圍。 |
要克服這些問題,除了持續的技術創新外,更需要政策制定者、產業與公眾的共同努力。
面對上述種種挑戰,我們不禁要問:像 GeoLok™ 這樣的技術創新,真的能幫助地熱能突破長期的成本瓶頸嗎?讓我們來看看。
GeoLok™ 技術透過提升地熱井完整性和降低營運成本(例如減少維護、固井和套管需求),確實有望在專案的生命週期內省下可觀的費用。它減少了停機時間,提升了熱能產出效率,這直接影響到地熱發電的經濟效益。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能夠讓你的電動車電池壽命更長、充電更快、維護費用更低的創新,長遠來看,能讓更多人願意投入。此外,藉由Oil States等具備深層鑽井經驗的油氣公司將其專業知識與技術轉向地熱領域,也能加速地熱鑽井技術的優化與成本降低。
而增強型地熱系統(EGS)雖然伴隨地震風險,但它在擴大地熱能地理適用範圍方面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 EGS 的技術能持續進步,並找到有效管理風險的方法,它將能把全球各地更多地方的地下熱能「解鎖」,大幅增加地熱能的資源總量,這對整體能源格局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當資源變得更豐富,開發選擇更多時,競爭也有助於推動成本下降。

然而,光靠技術創新是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的。我們不能忘記地熱能缺乏「學習曲線」效應、初始資本支出高昂、以及監管流程複雜等問題。要真正讓地熱能在能源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光有 GeoLok™ 或 EGS 還不夠。
我們需要政府提供更明確的政策導向和財政激勵,例如提供補貼、稅收優惠或簡化審批流程,來降低前期投資風險,吸引更多私人資本投入。同時,提升社會對地熱能的公眾認知度也至關重要,讓更多人了解它的優點,形成支持其發展的社會共識。只有當技術、經濟、政策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我們才能期待地熱能真正突破「成本瓶頸」,成為永續發展能源組合中的關鍵一員。
總結來說,地熱能作為一種穩定且低碳的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儘管我們看到像 GeoLok™ 這樣的新技術為提升地熱井效率和降低營運成本帶來了希望,而增強型地熱系統(EGS)也為擴展地熱資源版圖開啟了新的可能,但其高昂的初期投資、特定的地理限制、潛在的地震風險,以及缺乏「學習曲線」效應和不足的政策支持,仍然是其大規模發展的關鍵瓶頸。
未來,若要充分釋放地熱能的巨大潛力,除了產業持續投入技術創新、優化鑽井與開發成本外,我們更需要政府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有力的財政激勵措施,並積極提升公眾對此重要綠色能源的認識與支持。唯有如此,地熱能才能真正擺脫目前的困境,在我們的能源結構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為地球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穩定的力量。
【免責聲明】 本文僅為提供地熱能相關的教育與知識性說明,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自行進行獨立研究,並尋求專業財務顧問的意見。
Q:什麼是地源熱泵,它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A: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表淺層恆定溫度進行熱交換的設備,主要用於建築物的供暖和製冷,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電費。
Q:GeoLok™ 技術如何提高地熱井的穩定性?
A:GeoLok™ 技術引入特殊的張力系統和創新的「切割與拉拔」方法,提升地熱井的穩固性,減少維護需求,並延長井的使用壽命。
Q: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有哪些潛在風險?
A:EGS 可能引發地震,因為水力壓裂過程中會改變地底岩層的壓力,進而可能引發地震,這需要有效的風險管理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