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2025年末加密市場呈現複雜面貌,Nic Carter與McCordic對市場前景激辯,流動性危機持續,然哈佛捐贈基金卻巨額押注比特幣。本文深入探討專家觀點、市場風險與機構資金湧入,描繪多面向的加密市場圖景,助讀者掌握投資關鍵。
2025年尾聲的加密貨幣市場,展現出一幅充滿張力的畫面:機構資金如潮水般湧入,卻伴隨著流動性長期低迷,以及專家們對前景的激烈爭論。這篇文章將剖析Nic Carter和McCordic等專家的對立見解、流動性危機潛藏的隱憂,以及哈佛捐贈基金對比特幣的大筆投資,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理解這個多變的加密世界。

2025年11月中旬,加密社群內部掀起一波關於市場現況與未來方向的熱議,焦點落在了這樣一個疑問上:今年的市場狀況是否比2022年還要糟糕?加密研究專家Nic Carter傾向於負面評價,他強調高槓桿比率、DeFi借貸領域的低迷,以及整體流動性短缺等隱患。依Carter的觀察,這些要素交織而成一個比以往更易崩潰的局面,尤其市場的深度與交易效能仍未從先前的重創中完全復原。

相對地,Coin Metrics分析師McCordic則帶來一絲正面視角。他承認挑戰存在,但指出宏觀經濟已然好轉,機構對加密資產的接納度大幅提升,基礎設施也更堅韌可靠。McCordic相信,這些正面發展能彌補市場內的某些缺口,為後續擴張鋪路。這樣的觀點衝突,正好凸顯了加密市場的內在糾葛與變數,讓投資人難以輕易權衡風險與潛力。
無論專家見解如何分歧,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2025年10月的閃崩事件後,加密市場的流動性仍舊顯得空虛。這表示市場深度淺薄,僅需少數大單交易,就能觸發價格的劇烈擺盪,甚至重演閃崩災難。相關數據顯示,比特幣在中心化交易所的市場深度,遠不及FTX倒閉前的水準,這無疑對整體穩定帶來重大壓力。參考CoinMarketCap的歷史數據,雖然加密總市值起伏不定,但流動性困境仍是根深蒂固的難題。

另外,穩定幣市場規模的縮減,更雪上加霜地惡化了流動性狀況。穩定幣就像市場的脈絡,供應量下滑直接削弱了交易的順暢度和緩衝機制。這種流動性匱乏,不只放大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的操作風險,也讓市場更容易被外來因素擾動。專家們提醒,在這樣的低流動環境裡,任何壞消息都可能被放大檢視,進而引發價格的更猛烈下滑,進而動搖市場信心。舉例來說,過去類似事件中,我們曾見證小道消息如何迅速演變成全面拋售潮。
儘管流動性吃緊與專家爭議不斷,傳統金融圈對加密的熱情卻攀升至新高峰。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哈佛大學捐贈基金的破天荒行動:他們砸下4.43億美元,透過貝萊德的現貨比特幣ETF(IBIT)重倉比特幣。這筆投資不只創下哈佛基金對單一加密資產的公開紀錄,更象徵主流學府對數位資產的正式背書,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哈佛此舉,加上威斯康辛州投資委員會和俄亥俄州退休基金等機構對比特幣ETF的跟進,傳達出明確訊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正被當成可靠的資產類型,值得納入投資組合。這些機構資金的注入,為加密市場注入長期成長的活力,即便短期流動性仍舊棘手。據Statista的報告,機構在加密領域的佔比正穩步上升,凸顯其逐漸主導的角色。事實上,這波趨勢可追溯到2024年的ETF批准,加速了傳統資金的轉移。
回顧2025年加密市場的尾聲,我們目睹一個矛盾交織、機遇並存的局面。一邊是Nic Carter與McCordic等專家對市場健全度的根本分歧,另一邊流動性危機持續作祟,提升了價格大幅波動的機率。比特幣市場深度的不足,加上穩定幣市值的不穩,都暴露了基礎架構的弱點。例如,DefiLlama的數據清楚顯示,穩定幣總規模在某些階段確實出現下滑,進一步佐證了這點。
但換個角度,哈佛捐贈基金等權威機構的鉅額注資,無異於給加密生態打了一劑強心針。傳統金融與數位資產的交融,預告了市場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短期內或許還會有陣痛,但機構流入的支撐力道,將有助於重塑未來格局。對投資者來說,洞察這些力量的互動,將是應對加密波瀾的要訣。展望來年,隨著監管環境的明朗化,這類融合可能帶來更多穩定與創新。
專家們的分歧,主要來自他們對各種指標的側重點不同。Nic Carter關注高槓桿、DeFi借貸低迷和流動性不足等市場內部結構問題,視之為比2022年更脆弱的根源。相反,McCordic則突出宏觀經濟的改善、機構採用度的提升,以及基礎設施的強化,認為這些外部優勢能穩住大局。
加密市場流動性不足會引發幾項關鍵風險:
哈佛基金4.43億美元的比特幣投資,意義深遠,它代表:
加密市場流動性空洞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低流動性會對加密價格造成這些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