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ws
台灣最好懂得財經、科技新聞網!
帶給你最有用的新聞資訊。
德國「經濟週刊」最近利用衛星圖觀測了台積電的全球布局,發現台積電在台灣的擴張速度遠超其他地區。報導指出,台灣藉由台積電構築一道強大的「經濟防禦牆」,這使得西方國家在半導體產業上難以趕上台灣的進展。
由於美中貿易和科技戰的升溫,全球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安全性開始更加重視。歐洲聯盟去年推動「歐洲晶片法案」,希望增強歐洲的晶片自主生產。德國今年也計畫投入約500億歐元,以擴展本國的半導體製造能力,確立晶片供應鏈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核心地位。
在半導體方面,德國政府將大量資金投資於台積電位於德勒斯登的工廠。因應此狀況,經濟週刊的「從空中看經濟」專欄負責人史托澤(Thomas Stölzel)分析了台積電的衛星影像,表示這些影像顯示台積電在台灣迅速建立多座新工廠,這一點令西方國家感到沮喪。
報導中提到,台積電在新竹、台中和台南等地正在建造晶圓廠,預計最快會在2025年開始生產最新一代的2奈米晶片。而相比之下,德勒斯登的工廠要到2027年才能開始量產12到28奈米晶圓。此外,台積電在嘉義和高雄建設的先進封裝廠,將負責將晶圓切割並裝載到基板上,這是半導體製造中的重要步驟。
史托澤指出,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台灣目前不會輕易讓出其在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這表示,只要全球仍依賴台灣生產的晶片,中國對台灣的武力攻擊可能性會降低,因為這將導致全球經濟的危機,進而對中國自身造成更大的影響。
結合這些論點,報導強調台灣正透過台積電構築一個抗中經濟防護牆,並指出台積電對於台灣的經濟重要性。例如,根據2022年的數據,積體電路產業所占的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約達到四分之一,這也讓台積電成為了台灣的「護國神山」。
在這個背景下,許多國家,包括德國和其他歐盟國家,皆希望能與台積電合作加強自身的供應鏈自主性。不過,史托澤表示,短期內全球的半導體製造仍難以超越台灣,即使歐洲若能建立第二座台積電工廠,產能依然只能勉強跟得上全球市場的發展步伐。
如果你喜歡這類新聞,可以到 【台股】 看更多文章。
延伸閱讀